中国与俄罗斯

自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当时为国际承认的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自此,俄国人势力开始入侵外蒙。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为成功北伐,1923年与苏联建立良好关系签订孙越宣言,确立联俄容共政策但确定共产主义并不适合中国。苏联亦派人员协助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军。1927年,蒋介石于上海清党,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亦告破裂。苏联特使及一切人员亦被驱逐。1946年根据雅尔塔密约迫使国民党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侵害中国主权,划分势力范围。

援助中国抗日

一. 军事贷款援助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年在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使上海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国内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1933年热河、察哈尔和河北东部大片土地又被日军占领。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天津也沦于敌手。随着日军进攻范围的扩大,中国丧失了四成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九成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国民经济严重萎缩,财政危机加重。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逐渐消退,1927年到1930年中国的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是中国的工业结构陈旧,其中轻工业占有绝对优势,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薄弱。好景不长,到1935年的5年间,中国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36年开始复苏,但这种初显的繁荣由于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而夭折。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政府“剿共”战争持续不断,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是抗日战场的主要力量。但抗战一开始,其军费开支就处于膨胀状态。1937年,军费支出13. 88亿元,是实际收入的5. 59亿元的2. 48倍。

面对财政紧张的状况,蒋介石曾多次向美国求援,但并不顺利。当时蒋介石政府向西方大国求助均收效甚微。不但如此,英美还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其中美英两国对日本进行大量的物资出口。美国和法国也曾向中国提供部分贷款,除数量远不及苏联政府外,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他们给中国的贷款是商业贷款性质,并不能购买武器等军事物资,中国想从西方购买武器是极为困难的。但苏联为中国提供的贷款是明确性质的军事贷款,条件优惠,给予及时。所以说,在当时,只有苏联政府是给予了中国有效的援助的国家。苏联政府对于对中国(国民党政府)提供军事援助,表现的十分热诚,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政府曾先后向中国提供了三笔从苏联购买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的援助贷款。

苏联考虑到中国外汇缺乏的实际状况,中苏双方商定以货物抵偿贷款,其性质属于易货贷款援助。中国以货物抵偿贷款,对于中苏双方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这样中国不用外汇而能获得用品,对于维持战力、安定金融,均有帮助,同时也解决了苏联物资上的部分困难。在苏联加强国内战备的艰难条件下,先后为中国提供了3次贷款,全力帮助中国抗战,实属难得,苏联对于中国人民抗战的大力支持,与西方国家的冷淡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苏联是中国的主要贷款国,在经济上给予了中国抗战极大帮助。抗日战争的头两年里,中国利用苏联贷款的规模几乎是西方国家贷款的3倍。在提供援助上,苏联还打破国际惯例,在贷款协定和易货合同未签订前,就向中国运送了物资。例如,第一笔5000万美元贷款协定是1938年3月1日签订的,但在此之前,第一批军用物资就早在1937年10月17日运抵中国。

综上可知,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期,世界各个大国之中仅有苏联是最有诚意援助中国抗战的,当时苏联政府给予了中国人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弱国,在如此艰难的战势下得到如此及时和大量的外来援助,对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军事物资援助

抗战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规模的优惠贷款,这是对中国抗战的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达成,应国民党政府的要求,苏联以最快的速度将各种武器及军事物资运往中国。

抗战开始之初,中国军队最需要的就是飞机。有统计数字显示,苏联援助中国用于作战的飞机是中国原有作战飞机的2.9倍之多,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国获得2239架飞机中的四成。而在抗战开始时,中国空军仅拥有305架飞机,随着战争的消耗,到1937年11月时仅剩下30余架。除此之外,考虑到战争中军队对飞机需要的紧迫性,并且鉴于武器及物资在运输中的困难,苏联还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飞机制造系统,自行制造飞机,以更好地应对战争中的装备损耗。对于建立中国自己的飞机制造厂,苏联不但派出了技术专家来华协助建设,还表示可以无限供给飞机发动机用于飞机的制造。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苏德战争开始之前,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援助,主要是空军和陆军的装备,并以飞机、大炮、机枪为多数,这些均为中国当时抗战所急需的武器装备。根据苏联的记载,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提供了985架飞机、82辆坦克、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枪,以及大量弹药、设备和其它装备等。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进行抗日战争作战所需要的外援物资,大部分来自于苏联。中国抗战的前期,苏联是唯一以军火物资积极援助中国的国家。即使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在本国进行战争的困难的特殊情况之下,也没有马上断绝对中国的所有援助。

苏联航空大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还派遣了大名鼎鼎的援华志愿航空军前来支持抗战军民。1937年11月,第一批苏联志愿飞行人员驾驶着苏制歼击机与轰炸机来到中国。从1938年起,2000多名苏联空军志愿队员和1000多架飞机相继来到中国。这些苏联航空兵驾驶苏制战机与日军作战,频频击落日军飞机,炸沉日军船只,还曾轰炸并摧毁了台湾岛、日本本土的诸多日军基地。苏联航空大队与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049架,给了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但包括重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和战斗机大队长拉赫曼诺夫在内200余人在作战中阵亡,也为中国抗战付出了牺牲。

建国后的援助

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废除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往莫斯科进行两个月访问。主要目的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并争取苏联经济援助,双方同意废除1945年的中苏条约,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中苏同盟后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中苏条约谈判使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心存芥蒂,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时出兵朝鲜,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中苏经济关系发展难以预料。

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包括一千架米格15型飞机以及对东北和中国运输系统的军事工业援助,由苏方援助中国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武装部队,一直在朝鲜停留到停战之后,中国生产出模仿和复制的苏式重型大炮和坦克,在苏联许可下开始自行生产米格飞机,同时中国海军配备了由苏联提供后由中国仿制的潜艇。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49年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苏联的3亿美元贷款按195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约合9亿元,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62.99亿元中,所占比例高达14.3%。另外,苏联政府帮助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撤消了1个项目,合并了2个项目,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涵盖了以下行业:一、能源工业,二、原材料工业,三、民用机械加工,四、国防军工,五、造纸工业,按国家统计局1953年3月11日的统计报告,3年累计实际进口46974万卢布,完成合同68.7%。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急需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在谈及撤军时毛曾说“我认为苏联军队此时撤出旅顺和大连是不合适的”,但因赫态度坚决而作罢。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称为“156项”的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的,而提供技术是免费的。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的“156项”。后来落实的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的制造厂。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

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从1957年末起,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实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1953-1957年,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的环境下,中国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的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的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翌年赫鲁晓夫通知中国“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1960年7月,苏联撤回在中国核工业和军工部门的专家,不再履行这一领域的协定,不过此前苏联的技术援助还是大大加快了中国“两弹”事业的进程。在不到10年时间内,中国以几十亿元人民币费用就建立起配套的国防工业基础,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开始实行较为缓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双方关系恢复。

中俄建交

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中俄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011年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14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两国高层交往频繁,形成了元首年度互访的惯例,建立了总理定期会晤、议会合作委员会以及能源、投资、人文、经贸、地方、执法安全、战略安全等各级别交往与合作机制。双方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积极开展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务实合作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现代中俄关系

2019年6月5日,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19年6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

走向未来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70年来,两国关系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迈入新时代,我愿同总统先生一道,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引领两国关系与时俱进,激发两国关系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两国关系更好发展,共创世界美好未来。

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友谊宾馆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习近平强调,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深刻演变,中俄双方都致力于实现各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面临共同的任务和挑战。我们要始终将彼此视为重要发展机遇,相互支持,相互借力,实现同步振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俄罗斯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下阶段,双方要继续推进经贸、能源、科技、航天、互联互通、地方、人文等领域合作。中方将向俄方提供一对大熊猫开展合作研究。

习近平强调,中俄要加强国际协作,共同捍卫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权威,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定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多边主义。

普京表示,很高兴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拓展国际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树立了成功范例,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支持。有这么多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出席本届论坛就证明了这一点。当前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典范。在庆祝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俄方愿同中方密切高层交往,深化双边各领域交流合作,搞好能源、互联互通等示范性大项目。

两国元首还就朝鲜半岛局势、委内瑞拉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同意在国际和地区事务及多边机构中密切沟通协调。

会谈结束后,习近平和普京共同观看了同友谊宾馆有关的中俄友好历史图片展。

Copyright 2018 北京永盛丰农资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59622号-1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4001808856
400-180-8856
-->